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新闻

创意设计师,从这里扬帆起航

发布日期:2013-06-04 16:40 访问次数:

今年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第九个分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创意分院或分院)建院五周年。庆生之年,分院与天堂伞集团公司联合设计开发的“竹语”系列文化礼品伞两个产品,首次获得德国iF产品设计大奖和红点设计大奖。这两个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的国际设计大奖“花落”城院,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建院五年来,分院在教学中突出创意教育,建立了纵向工作室教学平台,导入“以赛促学”的教学机制,实施“特色化教学,复合式培养”,为打造“一专多能,创新求变”的未来设计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创新课程体系——创意思维培养皿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九个分院里,只有创意分院被冠以“创意”名称,表明创意是艺术和设计的本质属性。设计是一门艺术。没有创意就没有设计。只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创意,才能构想出好的概念,设计出好的作品(产品)。正如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所言:“艺术有道,创意无限”。
 
2007年分院筹建初期,陈振濂院长提出“以创意为核心、以实践教育为重点、以创业为目标”的教学改革,适时调整了培养方案,增加了创意性课程、增加了社会学知识体系、经济学知识体系、管理学知识体系、营销学知识体系等相关课程,同时设置了走向社会和创业指导等课程。2009年5月,进一步修订了办学思路,确定“以创意教育为特色、以艺术设计为平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目前,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工业设计三个专业,立足于“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着力打造“创意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全面,设计成果出色”的本科设计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适合创新时代需求、创新思维活跃、专业基础扎实、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综合素质高、整合能力强,能够从事专业研究、创新设计、专业教学以及设计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掌握以“空间营造”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具备城市规划、建筑、景观、照明、室内、会展等综合专业理论和项目协调运作能力,能够在景观规划、室内外环境设计、会展设计或建设管理等部门从事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的环境设计应用型专业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面向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立足设计与工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创新设计思维、自主创业意识,系统掌握产品创新设计理论,具备产品设计与研究的基本能力,能从事产品设计、设计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交互设计、设计教育等工业设计领域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在分院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有超过一半的课程学分都是实践学分,真正做到了课程与实践的充分融合。学院构建了科学合理的6+3+2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6个基础课程模块+3个方向模块+2个设计实践模块,每个模块都有重点及特色课程的建设,并由此形成系列化的针对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全面推进创新性课程教育。
 
以包装设计课为例。在讲授如何为中国传统丝绸工艺品设计包装时,任课教师把课堂放在了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Kenyahara)上海展。前者了解丝绸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研究产品的特色与个性;后者借助设计大师的作品,开启自己的创意设计思路。在模型制作公司的支持下,学生的设计概念出来后被制成实体,让学生直接触摸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的学习方法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从求学进入乐学、善学境界。
 
二 、纵向工作室——创新人才孵化基地
 
纵向工作室教学是指创意分院大一、大二、大三年级每学期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是设计类专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具体做法是将三个年级的学生纵向编班,采取导师带领学生,高年级提携低年级的方式进行管理。工作室引入校外实践项目,参加各类比赛,真题真做。学生每学期都可以选择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作为导师。
 
纵向工作室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计划表,进行前期任务说明及相关指导,开展现场教学,辅导设计作品,撰写工作室报告,评定实习成绩以及完成总结评估和成果展示等。工作室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模拟项目训练、设计实践应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设计专业应用背景,进一步拓宽视野;在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基础上,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开拓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
 
“我就是设计师”,学生在个性化的工作室里发挥创意思维,积极打造自己的创意作品。目前分院共有22个工作室供500多名在校学生进入学习,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接触实践项目,并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艺术设计专业姜金格同学说:“纵向工作室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尤其是在大一,那时候大家刚进大学,也没分专业。而在工作室学习,在老师以及学长的带领下,我们率先了解了专业内容,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美国BPI中国区第三届照明设计学生竞赛中获第一名的陈超同学说:“我的实践就是从工作室开始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可以优先接触到社会上的项目,这样的亲身实践,可以更好地将专业理论知识落实”。工作室制度是设计专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由此可见,在纵向工作室,创新人才的孵化效应端倪初现。
 
三、学科交叉复合——创新激情活力之源
 
信息革命推动了众多学科向纵横两个方向全面展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许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理科与文科交叉,工科与理科交叉,工科与文科交叉,工科与艺术交叉等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仅能激活学科活力,还能产生新的研究领域,进而推动学科进一步繁荣发展。实现院内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是培养设计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希望所在。2010年以来,分院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实践,收效明显。
 
一是艺术学科与理工科的交叉融合。2010年初,分院率先提出“跨学科复合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尝试在学院内开展多学科、多专业的教学与实践的横向合作。分院班子先后走访了计算学院、信电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商学院、外语学院、传媒学院、法学院,登门寻求合作机会。这些分院学科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对艺术学的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经过可行性分析,分院首先确定了与信电分院的合作项目,即工业设计专业与电子信息专业合作设计创意电子产品。例如,两家首度合作设计的“自发电健身球”(Spontaneous electrical ball),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具有实用功能。“自发电健身球”在使用时产生的电能,可为小型电子产品供电。这一作品实现了将人体生物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经济适用,绿色环保,因此在省第二届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中获得学院参赛作品中唯一的金奖。这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打开了创意思路,拓展了设计新领域。
 
二是分院内部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工业设计三个领域同在艺术学门类下,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和互补性。专业及方向虽然不同,但“母体”只有一个,那就是设计学科。因此,专业交叉融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在分院内部实施起来更容易。
 
以毕业设计作品展为例。作品展是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生四年学习和研究成果的全面展示,也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实力和成果的集中体现,因此历来受到办学者,以及学界、业界关注和重视。2010年,陈振濂院长提出“主题式、情景式、交叉式”的展示方式,并在艺术设计专业2010届毕业设计展上首次采用。这种“跨界”的展示方式,深化了设计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使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毕业设计涵盖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三个专业方向,根据“相互融合、互相打通”的原则,三个方向从选题开始,设立“中国文化”、“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家庭”两条主线,以及“中国文化、乡村休闲、城市景区、视觉生活、交通工具、生活品质”六大主题,在展出布局上将三个方向的设计作品有机结合,融合布置,反映了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知识的内源性和表达的综合性。这一新的做法打破了传统的“一人一摊”式的作品展示形式。各专业作品在同一个主题下进行综合设计与展示,体现了艺术的“同根同源”,设计的“共生共荣”。本届作品展首次在杭州南山路邻近中国美术学院的恒庐美术馆展出,参观者络绎不绝,社会反响热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创新设计营——产品创新研发中心
 
     分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复合交叉、开放融合的设计创新教育实践体系,积极开设校内外、境外实践基地。院内设立的“创意设计营”平台(Workshop),如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的百德嘉卫浴设备创新设计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的荷兰设计工作坊,环境设计专业与杭州“聚落五号”文化创意园合作的城市景观设计项目等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院外组织暑期设计专题团队,赴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高校的进行设计教学的交流和体验,让学生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学习和实践,开拓视野,提升素质。
 
Workshop是一种专题讨论会、研究会或创作室、实习班、实验班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聚合在一起,分工合作,共同承担某一项目的研发任务。这种组织形式特别适合在设计行业采用。分院导入这一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发,效果明显。比如,分院与天堂伞集团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的“天堂伞创新设计营“活动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案例。获得2013年度德国iF产品设计大奖和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的“竹语”文化礼品伞设计思路,正是酝酿产生于2012年暑期 “传统+时尚”Workshop天堂伞创新设计营。这一成果不仅为中国产品设计赢得了国际声誉,同时为杭州传统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新思路,因此引起了杭州市有关部门的重视。
 
日前,学院与杭州市品牌办等单位联合举办论坛,共同探讨“杭州老字号转型升级”和“城市礼品创新发展”等重大命题。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振濂发表的《城市品牌战略、城市礼品与老字号的转型升级》主旨演讲,引发了政府和业界的热烈讨论。目前,一个由政府、高校和企业合作,集政产学研为一体的“产品创新研发中心”平台正在酝酿中。可谓“小小设计营,引发大思路”。
 
综上所述,“创意教育、纵向工作室、以赛促学” 打开了创新人才的成长之路,铸就了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2010年以来,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三个专业的学生在各自领域均获得业界高端奖项。如2012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奖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2010、2011连续两年获得美国BPI中国区照明设计学生竞赛金奖;2010年获“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第六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优秀奖1项;杭州市科普动漫设计大赛二等奖;市属高校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等。2011台北世界设计大会,10名师生带着作品参加了“新生代设计工作营展”,并一举获得五个奖项。
 
建院五年来,分院坚持“特色化教学,复合式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既有创新精神又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优秀学子。随着探索实践的不断推进,相信会有更多创意思维宽广、创新能力全面的优秀学子脱颖而出,有更多优秀作品(产品)精彩呈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