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Jacque Derride,1930——2004)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杨大春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哲学。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和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计划。先后主持国家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代表性著作有:《沉沦与拯救:克尔凯戈尔精神哲学研究》、《文本的世界: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感性的诗学:梅洛 - 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语言 身体 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等。获 教育部高等学术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
讲座不仅是一堂哲学课,更是对解构主义在中国设计领域运用和发展的展望。在互动环节杨大春说,在西方国家解构主义的运用已经非常充分,但我们国家在建筑设计上不一定要完全走西方的路,要有解构的运用,如北京“鸟巢”、央视“大裤衩”,更要有自己民族的传统特色。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前不久他获得了国际建筑学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成为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也是继1983年贝聿铭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建筑师。他的获奖建筑正是一半运用了解构主义思想,另一半沿袭了中国江南民居的传统特色。
《解构与设计》是“创意文化月”系列学术讲座之一,被列入城市学院“名师讲坛”。创意学院党总支书记徐波致辞,副院长张云,院长助理杨程,部分教师和各年级学生代表聆听了讲座,张云主持讲座。